首頁 > 醫學新知 >醫學內容
 
  講題:認識結腸直腸癌
  科室: 內科
  日期: 2014-04-23
  時間: 11:03:42
  講者: 李婺芳醫生
  地點: 鏡湖醫院
  內容:

 全球每年約一千一百萬人証實患上癌症,有八百萬人死於這種疾病,根據資料统計指出,癌症是澳門的主要疾病,近十年來,其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大幅飆升。
 與全球相比,在各種惡性腫瘤之中,我國胃腸道腫瘤之發生率與死亡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,其中最常見之大腸癌佔全球腫瘤發病率第二位,居我國發病率第五位。

大腸癌發病趨勢
 是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;
 全球平均發病率 58/10萬;
 平均每年以 2% 速度上升;
 上海自1973年以來,每年遞增 4.2%;
 北美、西歐、澳大利亞屬高發區;
 亞洲屬低發區,但近年發病增加;

澳門大腸癌概況
 與此相符,澳門自2001年起癌症持續高居本地十大死因之首,其中結直腸癌與肺癌更並列新發癌症之首位,與乳腺,前列腺及肝癌同登本澳最常見五大癌症之列,其死亡率佔腫瘤死亡率之第二位;

大腸癌的發病
 新發癌症排行首位;
 新發病例 214例 ;
 人羣發病率 39.3/10萬;
 癌症死因排行第二!死亡人數 82例;
 雖然癌症的發病率不斷上升,但大部分是可以預防的;
 以大腸癌為例,從正常粘膜腺細胞變成腺息肉,再變成腺癌,此過程可能長達10年,故大腸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;
 從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顯示,大腸癌之發病與遺傳性因素,年齡因素,炎症性因素及環境因素均密切相關;

大腸癌的形成
  大腸癌化需要10~12年;
   有2/3的人在第三期以後;
   才發現罹患大腸癌;
   3年內有70%的人會復發轉移;
  如果家族中成員,尤其是父母親得過大腸癌,自己得到的機會增加25%;
  一生中患結腸癌機率:男 6%   女 5%;

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結腸癌的風險
• 第一類  1-2倍
• 有一位一級或二級家人於55歲後有腸癌
• 第二類  3-6倍
• 有一位一級家人於55歲前有腸癌
• 2位一級或二級家人有腸癌(不計年齡)
• 第三類   終生風險50%
• HNPCC 家族
• FAP
• 第二類加上:
• 有家人多發性結腸癌
• 患病年齡少50歲

大腸癌的高危因素
• 環境 [飲食]
• 慢性炎性
• 遺傳
• 年齡
• 個人患病史(腸癌或息肉)
• 飲食(高脂/低纖)
• 曾有炎症性腸病史
• 家族腸癌史
• 遺傳性腸癌綜合征
年齡因素
 壯年(25~44歲) -- 惡性腫瘤 24.76%
 中年(45~64歲) -- 惡性腫瘤 38.62%
 老年(65歲以上)-- 惡性腫瘤 24.59%
35歲後開始增加,50歲後呈明顯上升趨勢

大腸癌危險群
中度危險群
單一腺瘤性息肉〈小於1公分〉
三年內應再接受一次大腸鏡檢,若沒發現息肉,篩檢方式比照一般危險群
多發性息肉或單一腺瘤性大息肉〈大於或等於1公分〉
三年內應再接受一次大腸鏡檢,若沒發現息肉,則以後每五年再作大腸鏡檢,則以後每五年做大腸鏡

大腸直腸癌手術後
一年內應再接受一次大腸鏡檢,以後至少每三年做大腸鏡檢
兩位〈或以上〉第一等親家屬或一位小於60歲的第一等親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
40歲以前內應接受一次大腸鏡檢,以後每五年做大腸鏡檢
高度危險群
家族性腺性息肉症(FAP)
    10~12歲之後應每年做大腸鏡篩檢
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(HNPCC)
     建議家族親屬於21歲之後應每年做大腸鏡篩檢
 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(CUC)
     罹患全結腸炎8年以上或左半結腸炎12年以上,最好每年做大腸鏡及病理活檢檢查
高危因素:飲食
1)高脂肪、少纖維質飲食
 高脂肪飲食癌發生率比低脂肪高 2 倍  
 地中海和愛斯基摩人因食橄欖油和魚油大腸癌發生率低!
2)肉類
 研究證實:紅肉與大腸癌發生有相關性
 紅肉多指牛肉、豬肉或羊肉
肥胖與腸癌
 增加腸癌風險 1.5倍
 BMI>28 ,增加腸癌風險 2.4倍
 右側結腸癌較多
吸煙與腸癌
 增加腸癌風險 1.5-2.6倍

臨床表現
 早期可毫無症狀,隨著病程的發展和病灶的不斷增大,可以產生一系列結腸癌的常見症狀:
1.排便習慣的改變:
2. 便血:
3.大便性狀改變(如排便頻率、粗幼、黏液)
4.腹部持續性不適:如腹部痙攣、脹氣或下部痛.
5.不明原因的體重突然減輕或食慾不振.
6.出口型症狀,即里急後重.
7. 經常感覺疲憊。
        上述的症狀並不代表發生結腸直腸癌,但若持續出現超過二星期以上的症狀時,應尋找醫治以確立診斷。
 
結腸癌的預防方法
 我們希望通過 :
 自然人群篩查
 癌前疾病預防
 遺傳性大腸癌致病基因預測
 提高群眾對疾病的認識
 可以做到早防,早診,早治
 無症候時候,通過普查找到病變機會
 發現腸息肉率高達30%
 發現腸癌率達 0.5-0.75%
 有效降低死亡率33%(早發現及處理腸息肉,治療腸癌)
美國癌症協會 2008年結腸癌及息肉普查指引:
從50歲起,應選擇以下任何一種方法作檢查:
 每年作一次大便潛血或大便免疫化學化驗
 每五年作一次雙重顯影劑鋇造影檢查
 每五年作一次軟性乙狀結腸鏡
 每五年作一次電腦掃描彷結腸窺鏡檢查
 每十年作一次結腸內視鏡
 大便DNA化驗(主要用作癌症化驗,多久重作化驗未定)
 中國經驗
 全球新发CRC病例: 120万例/年
 我国发病率↑:
上海排名消化道肿瘤第一
    发病率52/10万,仅次于肺癌(2012.4)
5年生存率低  (WHO , 2005)
    中国:32%   北美:61%    西北欧:46

篩查方案
1)大便潛血(OB)
2) 全結腸鏡
 檢查金標準
 直接觀察病變
 取活檢
 鏡下切除息肉
全結腸鏡檢查的年齡
多數大腸癌從小息肉慢慢演變成惡性!
美國癌症協會建議:
 50歲以上進行結腸鏡檢查
 有家族史,篩查年齡減10歲:如家屬發現大腸癌時45歲,家族成員最好35歲開始檢查。

 

 
   

Copyright (c) 2008 Kiang Wu Hospital. All rights reserved.
最佳瀏覽效果:IE 6.0 1024 x 768  電話:00853-28371333  地址:鏡湖醫院位於澳門連勝街
傳真:00853-28347752   電郵: prd@kwh.org.m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