帕金遜症是慢性的中樞神經系統退化失調的疾病,由於大腦底部的基底核和黑質腦細胞退化,分泌多巴胺減少。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,負責控制人體肌肉活動、保持平衡和協調。患者的病徵出現在黑質細胞退化程度達正常30%以下才明顯。病徵的表現為動作遲緩(如起步困難、凍結步態、面部缺乏微笑、眨眼)、僵硬、靜止性震顫、平衡困難等。根據世界性的資料統計,每八百人會有一人患上這種疾病。病因未明,可能與遺傳或環境因素有關,發病的平均年齡是六十歲,有一成患者在四十歲前發病。
現時沒有單一的標準測試可以診斷帕金遜症,在疾病的早期,病徵與其他疾病相似,一般會以驗血及腦部檢查來辨別。在臨床中,以Hoehn &Yahr分級表和帕金遜綜合評分量表來記錄帕金遜的病情進展。
常見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、手術治療和物理治療。雖然前兩種治療可以緩解僵硬、震顫等症狀,但凍結步態、平衡困難等需要通過物理治療來改善。
時期 |
病徵 |
改善方法 |
早期 |
關節活動度下降 |
關節主動運動、軀幹轉動 |
肌力下降 |
肌肉力量訓練 |
有氧能力下降 |
單車、步行機 |
中期 |
以上病徵 |
以上運動 |
凍結步態 |
a) 視覺提示(在病人的腳前放一細小的障礙物來提示起步; 在家的地板上貼一組橫線,橫線與橫線之間的距離是110-120% 患者的步長,大約50-60 cm)
b) 聽覺提示:於步行時由自己或家人數拍子1,2 ; 1,2
c) 專注力:集中注意自己的步幅和速度,盡量不一邊走路一邊說話
d) 走路時腳跟先著地,接著腳尖
e) 盡量不要提著重物走路 |
姿勢不穩 |
a) 手扶桌子,單腳站立10秒,10次
b) 太極、跳舞等有助訓練重心轉移 |
體位轉移 |
把動作細分來完成
a) 由仰位至坐位:先轉身,打側身再起床
b) 由坐位至站位:重心前移,臀部離開椅子再站起
c) 轉彎:用”U”形或”時鐘”轉彎方式
d) 倒行:因倒行易跌倒,所以要採用側行方式繼續前進 |
後期 |
|
由家人幫助患者進行被動關節運動和牽拉運動 | |